今年两会,全国政协委员、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,这一建议在网上引发了热议。
有些网友认为这一建议值得商榷。
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也在微博发文表示反对:
不过,也有网友表示,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,日常生活中却用不到,确实有点浪费时间。
答案是:当然不是!而且英语必须要学好。
事实上,英语的意涵早已不止于一门语言。英语,作为国际通用语言,意味着在全球化的今天,你是否有能力掌握最前沿的资讯、是否可以与国际接轨获得“世界眼光”。
韩梅梅与李雷之后,无数中国人与英语产生了难以言喻的爱恨纠缠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、教育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《英语课程标准》研制组兼修订组核心专家张连仲接受采访时表示:
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原创文献,90%以上都是用英文发表的。即便是中国、日本和俄罗斯的顶尖科学家,最重要的科技论文也一定是首先给英文期刊投稿。
如今的尖端研究,很少是一个国家单独研究,大多数是很多国家的科技精英合作完成,英语就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语言。
想一想,如果钟南山院士不懂英语,跟美国和欧洲的防疫专家沟通时,还要带一个翻译在身边,沟通的效率得多慢,沟通的成本得有多高!
国与国之间的竞争,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,在通行英语的国际舞台上,如果我们的精英都不懂英语,哪里来的文化自信?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:
想象一下,如果两个人同时竞争一个岗位,一位来自一线城市拥有出色的英语水平,可以与外国人进行流畅地沟通,另一位则与之相反,仅停留在能读能看的程度,试想这样的情况下,雇主会更想雇佣哪一位?
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,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,也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。
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在接受《新民周刊》采访时表示:
因此,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无论从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来看,不仅不能弱化,还需要进一步强化,达到更加专业化的水准。
在英语单词上用中文标注读音,曾是一代人“开口说英语”的艰难第一步。
说到底,问题的根源不是在“主科”与否,而是在学习方法上。不论是语言还是美育、体育,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,从培养兴趣出发,以需求促学习,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“做了十几年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,到头来仍旧无法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。”这是长期以来国内英语教育的现状。更可怕的是,围绕应试教育的英语学习,不仅掏空了父母的钱包,也让青少年过早地沦为“鸡娃”。
学英语,成了“鸡娃”人生中的第一步。
英语,作为一个“内卷”严重的科目,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下,的确应该向更实用的方向发展,让英语回归“交流”。但这不等同于“英语不再重要”,比起“英语是否应该是一门必修课”的讨论,更核心的问题永远都是——如何更科学、更有效地学习英语。
英语是一门语言,语言最重要的,是要听懂。听力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,是最重要的能力,听力不好,不是英语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不行,而是英语学习的整体方面不行。
听力是进行英语输入的最重要的能力,没有输入,又怎么会有输出呢?听力这个根基打好了,英语学习才能高效。
语言学习有一个敏感期,敏感期的听音抓音的能力会很强。8岁之前的孩子,都处于这个敏感期中,到了十一二岁,敏感期的优势都还在,过了12岁,就消失了。
所以,孩子学习英语应该尽早开始,以听启蒙,以听为重,听多了,孩子自然就能说出来,会听能说,再来学文字,就能轻松高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