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孩子刚刚开始学英语时,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“说”。小嘴巴不经意间冒出的英语,能让爸妈们兴奋半天:看,我娃会说英语了!
家长如果将“开口说英语”当作衡量孩子英语学习的标准,那么当孩子不会说英语时,就会认为学习没有效果。因此不少家长很着急: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了那么久,还不会开口说呢?
想想孩子是怎样学会母语的?肯定是先大量地听,听多了,听够了,就说出来了。同理,孩子能开口说英语的前提,也是大量地听,得有足够的英语声音的储存,才能说得出来。
小编一直强调,在孩子的英语启蒙中,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给孩子大量的语音输入,也就是可理解性听力训练!
如果孩子听得不够多,大脑里积累的有意义的声音不够多,你要他开口,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——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怎么样才能达到有“米”的状态呢?我们首先介绍一个概念——
内语
科学研究表明,在我们阅读时,虽然一般口中不发出声音,但头脑中却有个声音在念给我们听,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“默读 ”。
同样,在我们说话之前,我们大脑中是有声音的,尽管外人听不到。特别是在我们组织一些比较复杂的话语时,我们大脑中的声音会进行语言的“演练”。
我们头脑中的这个声音,就是语言思维中的内语。
孩子在刚学说话的时候,常常喜欢自言自语,有时说出来一句话,只说清楚了其中几个字,其他的发音却是模糊不清的,而这些模糊不清的发音会越说越清晰,这个过程跟内语的发展过程很像。而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,也同时在培养自己的母语内语。
内语是发出语言声音的准备阶段,是建立语言思维必备的工具,内语能帮助说话者厘清思路、记忆信息。比如我们在认真准备发言或演说时,内语就起到了提前准备的“预演”功能。
内语的培养是形成语言思维的关键,在学习外语时,同样也会产生外语的内语,会对准备说出的外语在头脑中进行组织和预演。英语水平越高的人,内语使用得越频繁,也越自如。
很多中国学生英语知识掌握了很多,但英语能力却很差,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听力差、口语差、不会写作,阅读能力也很一般。这些问题都跟没有培养好英语的内语能力有关。
因此,如果孩子没有培养起“内语”能力,是不可能说得好英语的!那么,孩子该如何培养英语的内语呢?
以听为先,以听为重
内语既然是头脑里的声音,那么最重要的,就是得先输入语言的声音。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,要培养英语的内语,当然是要以听为先,以听为重。
大脑中只有存在着大量有意义的英语声音,才有可能形成英语内语,也才能培养英语思维。这就要求,孩子学习英语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英语听力练习,建立声音和相对应图像的直接联系,让有意义的声音在大脑中存留。
有输入才有输出,大脑中存留了大量有意义的英语声音,在说英语时,大脑就会将这些声音进行整理和组合,再通过发声系统输出来,这个过程跟孩子学习母语的方式很相像。
现在不少家长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。
之所以会有哑巴英语这回事,就是因为没有培养起英语内语的结果,所以尽管记了很多单词,熟知语法,仍然听不懂说不出。只有培养起英语的内语,才能真正学好英语。
不要勉强孩子过早开口
孩子学习语言有一个“沉默期”, 即只听不说,这个过程对于语言的习得十分重要,也是培养语言内语的关键,同样,孩子学习英语,也会有一个沉默期。
在UKidSchool学习的孩子们,听够一定时间就自动开口跟读,日常生活中也开始飙英语,这个时间有长有短,而对于还没有开口说的孩子,家长要给多一些耐心,要尊重孩子的沉默期,让孩子继续将听力进行下去。
而如果勉强孩子过早开口说英语,则对会对培养英语内语造成严重的伤害。学生说英语时产生的错误,多半是由于英语内语的思维不成熟造成的,而非英语知识不足或使用失误。如果没有用沉默的阶段来培养内语,只一味强调说说说,那么孩子的英语思维是培养不起来的。
所以,孩子学习英语的重点在于听力,某种意义上来说,口语并不是练出来的,而是听出来的,听得多了,沉默期一过,孩子说英语的能力将超乎家长的想像。